top of page
作家相片jicosocialdesign

109-1 社會設計專案實作>>Week 10

已更新:2021年6月28日

資料與整合分析 III


作者:鄭嘉榛台科工設四



課程回顧


老師在正式開始課程前進行簡單的課程回顧,包括先前兩場最後的訪談、歷史地圖及資源地圖。

針對最後兩場訪談的回顧,老師也特別提醒在記錄資料的過程中需要特別注意資料中的匿名性,盡量不要提到可以指認出當事人身份的特定名稱。


Check-in


今天課程的暖身活動特別選在教室旁露天的小平台進行,在非常晴朗的天空底下以小遊戲作為當天課程的開端:全班同學圍成一圈,而全班同學必須在不傳給隔壁同學以及不傳給重複同學的情況下將一枝麥克筆從第一位同學傳給最後一位同學。而在成功第一次後,老師希望我們繼續挑戰新的可能性:我們是不是可以用更短的時間完成這個流程?我們是否可以在維持相同的程序下完成多枝麥克筆的傳送?而在經過多次的嘗試下,大家也提出了幾個在流程中會出現的問題,包括當傳送的距離過長,傳送的同學很容易因為眼前有其他枝麥克筆傳遞的動線而錯過傳遞的節奏,導致傳送麥克筆的時間拉長,甚至讓麥克筆掉落至地板上。

而最後老師也提醒,希望我們在未來的設計過程中,能夠像這次的暖身活動一樣,隨時提出我們遇到的問題,讓我們的運作可以更加的順利。除了在課程中遇到的問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也可以和身邊信任的師長或朋友說說。


分享


1.Persona


延續上週的作業內容,同學們分享在統整Persona時所遇到的問題,包括:

(1)訪談的樣本數太少

解決方案:可以參考之前的閱讀文章內容,以及其他訪談的相關內容(例如:在描繪家長的輪廓時,除了主要參考與家長的訪談內容,也可以參考其他老師在訪談中曾經提及對於之前學生家長的描述)

(2)Persona容易和受訪者的樣貌太相似

解決方案:由於我們這次的研究過程並不是非常嚴謹,而訪談的樣本數也並不是非常多,所以非常可能遇到這樣的問題,所以我們可以選擇以訪談中「重複出現的資訊」為主(例如:被多位受訪者多次提及的痛點,可以大致判定為需要被解決的問題)

(3)針對訪談樣本數比較少的專輔老師,Persona發想過程中非常容易和受訪者的樣貌非常相似

解決方案:針對學校其他人員(比較沒有與方案有直接關係),所以關係比較疏遠,可以以「未來比較有意願投入改變的類型」為主描繪TA輪廓


而老師也針對同學們完成的Persona進行簡單的反饋:

(1)希望Persona間的特性更具有區別性(例如:校長與專輔老師的Persona特性中都有關於熱忱的描述,但是他們之間的熱忱應該也會有所區別)

(2)在人物描述中,比起對於某些狀態的背景描述,或社會條件的敘述,可以多多使用具體的事件形容(例如:比起「社經地位較低」一詞,可以使用「身邊的人觀念較保守」形容)

(3)在期中的分享會中,Persona在其中是了讓來賓可以快速進入狀況,了解目前研究成果的工具,因此會希望能夠精簡文字描述


2.Design Principle:


針對未來的設計流程,我們要制定一份屬於這次的設計原則,也可以同時回顧過往的研究歷程,提醒我們在其中應該特別注意的部分,而在開始討論設計原則前,同學們也先回顧了在之前研究的過程中,過程原則有沒有特別難達成的部分?


(1)很難不會就著之前訪談的結論,帶著目的性地去訪談下一個受訪者:在後期的訪談中,有些同學們選擇不使用大家之前討論出的訪剛,而是以之前的訪談結果去重新擬定一份訪綱,然而也不太確定這樣的行為會不會是「太具有目的性地去看」?

老師回應:有時為了研究跟理解資訊的效率,的確會以


(2)不輕易去評斷:會因為訪談到立場相左的受訪者時心中會想要去反駁(但是沒有),或是後續在整理研究資料時就會比較帶有批判性的態度去思考

老師回應:「不輕易去評斷」本來就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但是只要不要在訪談的現場直接反駁受訪者,而在後續整理訪談的資料中用更開放的態度去接收這些資訊即可


而回顧之前同學所產出的設計原則,有許多規範都是將重點聚焦在「家長、老師」,而這也是因為我們的主題是「隱障生的在校生活」,而最能夠改變,也可以起到最大的影響力的,就是家長和老師(「社會設計」是為被忽視的群體發聲)


而設計原則除了提醒我們自己團隊的成員,也是為了後續期中發表時能夠讓現場的來賓快速了解限制以及面對設計應該有的「不偏頗的態度」。


3.Tension


回顧上週同學們整理資料後歸納的Tension,老師提醒內容需要源於資料及觀察,希望能夠減少推論,因為Tension是後續insight的前身。而在課堂中同學們也根據該發展方向可以對TA達成的影響大小一同投票選出未來想要注重的發展方向:

(1)特殊需求vs一視同仁的矛盾期待

(2)手冊導致標籤化所導致的相關問題

(3)導師知能缺乏

(4)活動不符家長時間

(5)特輔資源vs導師


而根據歸納出的發展方向,老師也帶領著同學們分組挖掘TA行爲背後的Insight,而人的動機跟需求常常跟「自我價值」有關:歸屬感、掌控力、做得到的能力。而一個好的Insight必須符合BRAIN原則:

B(Based on Research):研究中出現的(尤其是重複出現)

R(Relevant):與主題設定之範疇相關

A(Actionable):可帶來行動或往解方靠近

I(Interesting):你/設計團隊也覺得有趣

N(New):在此脈絡中能提出新觀點

Next


未來,也會根據我們所找到的Insight,發展出後續的HMW以及設計方向。以及為期中發表活動努力!




89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