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jicosocialdesign

109-1 社會設計專案實作>>Week 7

已更新:2021年6月28日

訪談途中對焦


作者:彭宣玶台大歷史/社工四



Check-in


由於上週訪談的緣故,距離上次上課已經是兩週以前,因此玉華老師透過上週、上上週的課堂紀錄,讓大家回想上上週一起確定訪綱的過程,以及這兩週間種種的訪談經驗,也發現短短的兩週內,大家對於「隱性障礙學生」的議題都有了更多的認識。同時,也再次幫大家複習了前幾週我們共同訂下的過程原則(Process principles),如:理解尊重社會脈絡、每個人都是經驗專家、避免帶著目的性的提問、不輕易評斷、設計者是橋樑的角色、多了解現存的解方⋯⋯提醒並鼓勵大家在訪談中謹記著這些概念。


參與活動後對於議題的新了解


在這兩週間,每一位課堂同學都(至少)參與了一場與「隱性障礙學生」有關的議題公開活動(Community Events),包括10月17日的天使心家族舉行的運動會、10月18日曲智鑛老師的新書分享會、10月21日臺北市重建處舉辦的身心障礙者公民參與紀實活動、10月25日花媽的新書分享會等。從官方、民間到個人,從文本到現場,這些不同類型的活動分別從不同視角討論議題,除了可以看見各個單位對於這個領域的努力之外,更豐富了我們看待議題的觀點。

像是縈綸分享自己與幾個同學去到天使心運動會現場的經歷,一次看見了許多身心障礙的孩子與家庭,親身了解到孩子可能可愛、可能失控的狀況,以及家長面臨的辛苦與挑戰;采媛則講到曲老師對於「手冊」的看法,認為手冊只是讓我們了解孩子有取得特殊教育資源的需求,而非以測內容來框限孩子的樣貌;而睿奕則是透過花媽的自身經驗,認識到亞斯伯格、過動的不同障礙者如何在「家庭」間磨合和互動。透過分享彼此參與這些活動的心得,我們能夠互相交流自己獲得的新知,更重要的是:了解這個領域目前發生了什麼樣的事情。


訪談所得的重點分享


至上課當天,所有同學已經分工、協力地完成了八場訪談,差不多完成到了一半,對於議題、對於訪談都有更多的掌握。於是,玉華老師先讓大家在白紙上寫下這些訪談經驗中的「笑臉」和「哭臉」經驗,可以是關於自己、關於訪談、或是關於議題的各種好事、壞事,並在小組內分享。

接著再依照訪談日期的近到遠,邀請每場參與訪談的人用幾句話聊聊自己最重要的收穫,而其他人則可以對照著訪談所有人的共筆一起看,同時提出疑問。透過這個過程,雖然一場一場討論會花費許多時間,但卻可以好好靜下來聽、閱讀其他場訪談發生了哪些事情,彼此對焦一下對於議題的理解,同時發現一些相似之處、或是要進一步增補訪綱的地方。像是他人說到了分班的「打包」制度、老師對於障礙學生的彈性、校長面對政府規範的難題、同理孩子多元需求的重要等等,這都和我自己訪談的結果有些類似,十分有意思。

在簡單的分享結束之後,老師最後讓大家針對訪談執行的回饋與建議,用三種顏色的便利貼分別寫下continue、stop、start三個項目,貼到共同的白板上,作為接下來訪談時的注意事項,蒐集到的內容分別紀錄如下:

  • Continue(繼續保持)

- 每次結束後馬上同步討論takeaways,完成作業

- 問不到的時候,夥伴支援

- 把問題問清楚,一次問一個

- 合作一起完成每一場快樂的訪談

- 表明研究目的和回饋(可以得到受訪者的feedback)

- 有時間的話可以多聊一點故事,會更具體

  • Stop(別再這樣)

- 睡過頭然後錯過公車

- 遲到!

- 不要太小心翼翼地面對受訪者(以至於不敢追問)

- 一次問很多個問題,或表達不夠明確

  • Start(今後開始)

- 拿大家已訪過的更多資料,加入之後的訪談

- 同一系列的題目接續問,比較有連貫性

- 訪談一開始把「隱性特殊生」定義更清楚/界定清楚隱性障礙,讓受訪者知道

- 最後留一個讓對方問問題的時間

- 表達同理並繼續追問,才不會覺得綁手綁腳

- 把訪綱記更熟,愈熟愈好,才不會問得緊張


進入歷史回顧和影響力分析

接下來則進入本日課程的重頭戲:「歷史紀事」、「資源地圖」兩個項目,而這兩個項目則可以對應到社會設計方法中歷史回顧、影響力分析的環節當中。透過前者,我們希望能了解這個議題的歷史脈絡和權力關係,看見我們成長脈絡之外,更多對於世界的認識,像是結構和不平等的環境。而藉由後者,我們則是希望可以跳脫「缺失」模式的觀點,看見現有資源的整體樣態及其獨特性,讓設計歷程可以更貼近「人」。

玉華老師簡單講解了兩者的意義後,便講到操作方式的部分:希望歷史紀事能運用先前幾週的閱讀材料等,著重在2000年至2020年的變化,整理主流觀點、重要事件等等;而資源地圖則要分別就老師、家長兩方面討論,並將資源分為個人、關係、集體三個層級。之後就讓大家抽籤分成兩組,分別討論、共同完成這兩個大項目,等最後來互相分享和回饋。

歷史紀事的組別主要透過各式資料的查找,來梳理議題背後的脈絡,以2000年為基準分成兩張紙來記錄。玉華老師則回饋他們進一步注意,這些資料是出自於誰,而在政策之外,民間是否有個案的事件在過程中發生,或許可以補足現有的觀點。

資源地圖組別的資料來源則是現有八場的訪談紀錄、特教領域重要人物的臉書貼文等等,藉這些資料來盤點老師、家長及他們共同的資源。過程中發現到,無論是老師或家長,個人資源的多寡都因人而異,而且集體資源大多是以老師需求為出發等等。而玉華老師則回饋說到,要再了解這些人與這些資源如何連結,可能會讓整體的分析更為完整等等。


期待下週的更多收穫


最後收尾的時候,老師也再次向大家核對了家下來的訪談場次,以及行政注意事項等等。希望大家可以在這幾週紮實吸收、消化的期間,對於議題有更全面的認識;同時把更深的好奇和同理,帶到接下來的訪談之中,期待下週與更飽滿的大家相見!



163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Commenti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