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jicosocialdesign

109-2 社會設計專案實作>>Week 2

已更新:2021年6月28日

認識彼此與確認研究框架


作者:梁佑詳|社會三



光譜上的我們

這天是社會設計專案實作的第二周,團隊中出現了一些新的成員。為了讓我們可以對彼此有更深的了解,老師設計了幾個有趣的活動。首先是要了解成員們的個性與工作習慣,老師依照幾個不同的標的:理性與感性、科技與手作、個人與團隊、作息等等,畫出了一個光譜,並邀請成員們站在光譜上自己偏好的位置,並分享自己的經驗。老師說,這些並沒有好壞之別,只是各自有各自適合的位子,團隊成員需要彼此包容、磨合,如此一來便可以更互補的讓專案向前推進。

權力的覺察與反思

簡單了解彼此後,老師將課堂帶到了權力的覺察與反思。這裡談的權力,是一個相對中性的詞彙,意旨可以為結果帶來影響力。之所以會談到這個議題,是因為社會設計的本意,是希望可以讓社會間的權力更對等。然而,設計者與服務對象之間,也存在著一定程度的不對等。因此,為了要能夠避免設計者(團隊成員)在專案實作的過程中忽視這樣的情況,老師帶領我們一起練習了權力的覺察與反思。從對於自身權力的留意與覺察,進一步推展到在專案執行過程中,面對受服務對象時要注意到的權力差異。透過這樣的練習,讓我們在專案執行前就可以發現一些可能的盲點。



專案的框架與目標

釐清一些在專案執行時可能會有的,因權力差異而產生的盲點後,下一步老師帶著我們進到了專案實作的第一個步驟,確認專案的框架與目標。在執行一個社會設計專案時,我們需要知道我們的設計要著力在哪一個面向,也就是我們專案的框架。以這次與家扶的合作為例,家扶工作人員就包含了:當地人的社工、台灣人的在地幹部、台灣人的在台辦公人員,從不同的角度著手,就會有不同的目標。如果是從在地工作人員提出的問題來看,我們可以試著思考「如何提升家扶工作者的在地扶助與支持照顧者就業之相關工作」;但如果從受扶助家庭的家長角度作為切入點,則能著眼於「對成年照顧者的就業補助計畫的回饋與提案」。而框架的訂定,需要我們從更多的資訊搜集及對家扶目前在兩國之工作狀況的更多了解來討論與評估。


討論可能的目標

為了釐清可能的(邀請)目標,老師提供了我們一個思考的框架,「誰會在這個議題中受到影響?」「誰的聲音常被忽略?」「誰有權力影響結果?」;並且進一步思考這些問題可以從誰的身上找到答案?是哪些身歷其境「經驗專家」,又或著是那些在這個領域深耕的「議題專家」。針對上述的這些提問,除了從邏輯上想像、推理之外,老師也提供了我們許多的參考資料來分析,包含家扶的粉絲專頁、在當地服務的數據資料等等。除此之外,為了幫助我們在閱讀、整理資料時能夠更有系統與架構,老師讓我們使用線上的便利貼系統「Miro」同步透過便利貼整理,並且將不同顏色的便利貼分別使用,來代表對於資料的引用、觀察與詮釋、故事與經驗、提問。課堂的最後,老師也提供了我們更多資料來分析,作為我們的回家作業,也作為下周訪談家扶工作人員時的課前準備。



課堂公約

前面有提到老師設計了許多有趣的活動,來幫助團隊成員了解彼此,也希望往後能相互包容、磨合、互補的工作。為了讓這個目標能夠更具體的實踐,成員們為這一個討論出了一個共同的公約,內容如下:

  1. 團隊成員需要有好好休息的時間,無論是身體、心理,或是激盪後的大腦。

  2. 團隊間需要重視溝通,有問題時可以直接提出,成員們也要盡量提供回饋,如果有任何特殊的需求,也都可以提出來與大家討論。

  3. 每個人都有權利保有自己的時間、空間,例如下課後可以保持有品質的生活,上課需要思考時,也可以暫時選擇沉默。

  4. 擁抱模糊!社會設計存在著各種不同的可能,我們永遠不知道成員彼此間可以激盪出什麼樣的火花,而成員間的工作也保留著一定的彈性。

  5. 積極流動!團隊成員間有彼此擅長、不擅長的,有想挑戰的,也可能偶爾會倦怠。彼此透過溝通了解彼此的需求,並且積極地在工作中相互補位,如此一來才能夠有良好的分工。







59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