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作家相片jicosocialdesign

109-2 社會設計專案實作 >>Week7

已更新:2021年6月28日

訪談、訪談回顧、資料整合


作者:鄭芮欣|臺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 研究助理



訪談進行中


因為這週還在訪談蒐集資料的期間,這堂課上課過程中陸續還有兩組的訪談正在進行,分別是14:20-15:50 以昕和楊涓要訪問越南家長,16:00-17:30 縈綸、彥如和宇彤訪另一位越南家長。所以同學的分工上區別為訪談組與非訪談組,相應於此,空間上未來教室分為兩個區域:前面的區域架設上線的設備,傳來同學提問、應答的聲音;不同於此,教室後半部則是老師和同學放低音量交換之前訪談所收穫到的資訊以及心得,伴隨著回顧訪談影片整理資料噠噠作響的鍵盤聲。


圖1:教室前半部的訪談組



圖2:教室後半部的資料整理組



訪談回顧


玉華老師詢問同學們這幾次訪談下來有什麼發現和心得?

同學們經驗分享後發現有幾個共通的觀察:


  1. 大家都感受到用不同語言訪談的困難和隔閡,但同時也在這過程中體驗到語言背後涉及的文化特性和趣味。像是宇彤提到訪談過程中一直聽不懂對方說的某個單字,但稍微理解那個單字是指一個職業名稱,之後一查發現這個單字市村里警衛的意思,而且單字用詞本身就是菲律賓文夾雜英文的產物。另外還有 Ms. Phuong 受訪時提到的木薯。都讓我們大開眼界!

  2. 訪問越南家長的時候,發現他們的共通性在於,交通距離是個問題,無論是家長要到較遠的城市工作,或是儘管家長從事務農工作,地點還是離家裡有一段距離,都對小孩照顧構成問題。另一個共通點是,訪問到的越南男性傾向以家庭為重心,在工作選擇上會先考量到家庭的狀況與需求。

  3. 通過訪談在地的工作人員,我們也更清楚越南當地政府組織運作的型態和推動的政策類型,像是一鄉一特色產品,還有類似來去鄉下住一晚的旅遊經濟。這也會影響在地工作者對於這些居住於偏鄉的父母就業選擇的想像。


玉華老師鼓勵我們在蒐集資料的過程中保持開放的心態,相信社會設計的流程,並擁抱模糊的狀態!


圖3:討論訪談收穫


共筆整理到整合分析


目前探索階段的資料包含訪談所蒐集到的說法和觀察,另一方面的資料來源於家扶進班提供的資訊、閱讀材料帶來的背景知識,以及相關活動參與所補充的在地樣貌。玉華老師提到社會設計的流程上,我們逐漸從資料蒐集->分類->矛盾->洞見,進入到整合分析(Synthesize)的階段,需要運用直覺和邏輯思考,將資料中的共通點和反覆出現的模式(pattern)辨別並梳理出來,形成分類。


具體的操作方式是,把共筆整理 Excel 檔上的 takeaways 和 quates 清楚註明出處,再轉貼到 Miro 上,按照顏色區分(藍色是引用句、綠色是觀察、粉色是故事與經驗、黃色是提問)。藉由同學們到 Miro 上分類這些資料,並賦予類別名稱,能夠發現矛盾、轉化洞見,發展出設計問題,有助於引發更多設計上的可能性!


圖4:老師示範如何分類資料



40 次查看0 則留言

Komentář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