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作家相片jicosocialdesign

醫療化的生產過程

已更新:2022年3月2日

[110-2 社會設計專案實作課程 工作週記 >> Week2]


文|社會四 張承宇

圖|社會四 柯亮宇



醫院外的選擇:紀錄片「祝我好孕」


產婦在待產室神情痛苦的喘息,肚子裡的孩子即將臨盆,助產師趕緊向前擁抱給予支持,醫護人員觀察陰道的擴張程度,先生在一旁站著不知所措。醫護人員對助產師說:『小姐不好意思,借過』,助產師並沒有及時理會,一樣緊靠在在產婦臉旁試圖安撫。醫護人員對產婦說:『不用剖腹了,小姐請你配合我,我需要你的配合,很快!』。隨後,醫護人員將臥床的產婦推至分娩室,留下助產師和先生在門口等待。

這是紀錄片「祝我好孕」的片段。在醫院生產,接受醫護人員的主導,在現在的台灣社會裡似乎是件不能再更正常的事情。但本部紀錄片,試圖揭示這看似理所當然的生產過程,其實是醫療過度介入的結果。被醫護人員喊著「小姐不好意思,借過」的助產師,是讓人有不同生產選擇的重要角色。


本週課程內容主要在探討台灣社會生產過程高度醫療化的處境。課堂首先播放紀錄片「助我好孕」,其報導助產師與選擇在家溫柔生產的孕婦的生產故事。溫柔生產,強調以產婦為主體,而非以醫護人員、助產人員為主的生產過程。不同於躺在醫院床上「任人擺布」,選擇溫柔生產的產婦可在家中和親密的伴侶、小孩、親友、助產師,一起迎接新生命的誕生。片中可以看到產婦趴在瑜珈球、軟墊上,親友或助產師在後協助按壓孕婦的腹部與臀部,來回晃動,舒緩生產前的陣痛。而這個畫面的發生地點是在家中,是產婦熟悉、自在放鬆的地方。臨盆時,可見產婦呈跪臥姿勢趴在地上,用盡全力的將小孩產出,雖然畫面痛苦且緊張,但卻可見身旁有一群親友正給予支持、一同見證、一同度過。嬰兒的頭從陰道探出,越來越出來,羊水與血水開始滲出,最後「嘩」的一聲,嬰兒落下,放聲大哭。「嗨,我的寶寶,終於見到你了!」,媽媽將嬰兒捧在手上,神情滿足,氣氛溫馨,彷彿上一秒的猙獰是另外一個世界。


取自祝我好孕臉書圖片

施麗雯教授談生產的醫療化


本週指定文本〈台灣的道德先鋒:焦慮、產檢選擇與責任的矛盾〉作者,台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副教授施麗雯,在紀錄片播畢後,到現場分享生產醫療化的相關研究。教授指出,在醫護人員的眼裡,生產本來就是一個應該介入的事情,醫療介入才能降低風險。而在台灣健保補助的脈絡下,選擇到醫院接受醫療化照護的產婦可以支付較低廉的費用,促使了醫師接生的數量漸漸大於助產師接生,西元 1970 年左右醫生接生的人數超過助產師接生。教授強調,我們不該直接把生產視為一個醫療行為,這是後來才被醫療化的,生產可以是一個自然的過程。接著,教授分享在歐美國家如丹麥,有不少比例都是助產師和醫生協作照護產婦,不若台灣由醫生主導,助產師被排除。丹麥醫院的生產空間是被打造成放鬆的、色彩多元的,也和台灣冷漠的病房空間大不相同。教授甚至指出,有研究顯示台灣產婦產後憂鬱的指數是全世界最高的,這或許和高度醫療化導致的缺乏情感支持、客體化有所關聯。


其實看紀錄片的過程,同學們感覺都處在緊張的狀態,因為片中產婦生產過程的痛苦讓人印象非常深刻。但施教授強調,其實生產是一件非常複雜的事情。它不會只有痛苦,它還牽涉到意義與情感層面。甚至有論者指出生產的「痛」其實伴隨著部份的愉悅(類似高潮的感覺)。這些論述都提醒著我們該持續關注生產的多元面向,或許目前看來讓人覺得大部分都是痛苦的,但切莫貼上此標籤後就不再深入探討。好比教授的研究中,產婦對生產過程的繪圖,像是驚喜箱,有驚有喜;身心像是被分成兩半,有痛苦也有快樂。


公部門的篩檢補助


施教授的分享結束後,換臺北市衛生局健康管理科技正陳衣螢,和我們分享公部門對產婦所做的產檢補助。「台北市與市民一起守護母嬰健康」,技正的簡報是這麼開頭的。技正向我們說明了數項給予補助的檢測,對產婦有孕前健檢、口腔保健,以及大家熟悉的唐氏症篩檢(羊膜穿刺);對新生兒則有聽力、心臟、代謝等篩檢。技正認為,現代人生小孩的數量越來越少,所以要更加注重每一個小孩的身體健康。同時,有些問題若能及早檢測出來,將能降低後續的成本。



陳技正的分享緊接著施教授,其實頗能給人立場上的落差感。不論是施教授還是紀錄片內容,其實都試圖揭露生產過程過度醫療化的傾向。而陳技正分享的各種產檢補助,正是讓產婦將醫療介入視為自然的推力。當然,公部門的補助措施立意可能都是良善的,目的都是希望可以及早發現,及早處理。但這些舉止的背後其實都潛藏著醫療化的邏輯。或許我們都該反思,醫療化的程度到了哪裡?若適當或許是件好事,但若過度,將會抹滅原本行動者存在的選擇與能動性。好比進入醫院的產婦,感受自己「由裏至外,完全摧毀」。我們如何能讓生產脫離醫療化的單一選擇?有待本學期課程持續的探討。







85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