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2 社會設計專案實作課程 課程回顧 >> 行動提案篇]
文|高述萱
|受國家與配偶箝制的身體
在現行的《優生保健法》中,已婚的懷孕婦女若是「因懷孕或生產將影響其心理健康或家庭生活」而欲墮胎,需要得到配偶的同意始能施行。這樣的規定長期飽受法律學者與婦女團體批評;甚至 2019 與 2020 年,台灣社會兩度出現「八週法案」與「限縮人工流產要件」公投提案,主張人工流產等於殺人、人工流產應符合更嚴格的要件,因而有「你的子宮不是你的子宮」提案之稱。
在生育改革行動聯盟等組織長期的倡議與努力下,日前國民健康署在今年提出修法草案,讓婚內的婦女欲施行人工流產時,不再需要經過配偶同意,而隱含歧視意涵的「優生」二字也將更名為《生育保健法》。
無獨有偶,現行的《人工生殖法》中亦規定未婚女性若凍卵後欲解凍卵子使用,須於異性戀婚姻內且經異性配偶同意始可施行。當握有生命權力的國家掌握胚胎的生/殺大權,且未生理上涉入懷孕過程的配偶能作為女性身體的「守門人」,除了更加鞏固根深蒂固的家父長制度外,論及生育自主更是難以可能。
|找回對身體與生育的自主權
「今天一位女性選擇懷孕,如果大家都假設『你什麼都不知道、我是好心來教你』,這是我覺得最可怕的事情,你沒有尊重到這個人他自己的狀態或他想要什麼……這是我懷孕前最害怕跟最生氣的:這個社會上的任何人好像在女性懷孕後,他們就有資格告訴你說你要如何當一個媽媽才是對的。為什麼媽媽不能有自己的想法?」(03/21,L媽媽)
前期訪談執行的過程中,L媽媽(化名)帶著憤慨的語氣向我們如此訴說。如同那些不計其數的孕期鬼故事,L媽媽與伴侶由於擔心雙方家庭的長輩過度介入孕產及養育過程而遲遲不敢備孕生育,直到接觸了溫柔生產——在深入了解了這個希望以產婦及伴侶為主體的生育方式並做好充足準備後,L媽媽與伴侶決議以此作為生育選擇,兩人與助產師堅定地走向一條阻力較大的路,在孩子終於出生後,也感覺自身亦重獲新生。
C媽媽則是面對非預期懷孕,擔心正值衝刺期的事業就此停擺,又在產台上遇到將自己視為待宰羔羊的產科醫師,因而對現行的孕產醫療體系不再信任:
「身為女性我在知道懷孕的當下感受到的不是喜悅,我感覺到的是我的成就跟事業好像就在這裡結束了,我所有的可能性都在當下被磨滅了……我後來去回想我的難過和失落,我覺得不是因為我懷孕了,而是當我看到那兩條線的當下,我的未來跟成就,好像什麼都沒有了。」
「當時在產房裡,醫師好像覺得我的案例很特別、很值得研究一樣,找了一堆醫師來圍著我看,又說這樣的狀況趕快剖腹生一生趕快解決就好,但我是一個人,不是物品,同時又有一派醫生覺得我還是可以維持溫柔生產⋯⋯我覺得當時我就是一塊很無助的肉,而我的肚子裡還有一個活生生的生命。」(0322,C媽媽)
當子宮、卵子甚至是孕產過程都「不只是自己的」,溫柔生產、生育自主與社會設計的交會之處,可以為我們補足什麼?
|作伙修補孕產經驗
2022上半年,由石玉華老師與蔡縈綸助教帶領十五位同學,與生育改革行動聯盟及烏烏醫師等孕產專業與倡議行動者合作,展開社會學、設計與孕產議題的碰撞。
我們從對孕產議題的白紙,閱讀各式歷史文獻檔案並執行一人四至五場不等的訪談,看見對自身孕期變化早有心理準備而能從容應付的新手爸媽、孕婦與配偶極具默契做彼此的神隊友,但同時也看見經歷小產/流產傷痛的父母、求子之路曲折不易的女同志伴侶……,而後逐步收束資料,整理出幾個我們希望深入發展的切入點並進行原型設計與迭代。
修課同學們時時自問,我們的設計是否確實符合當初期望落實公平正義的設計準則?並對議題現場及課堂進行中發生的種種權力關係時時保持警醒,確保所有設計行動都是考慮進社會條件各異的行動者,並在重重結構之中重新思索設計能夠如何撐起一絲縫隙並帶來能動性。
「Preg Mood Tracker」透過為孕產婦記錄每日心情,試圖讓孕婦重新擁有對自身情緒的詮釋權,期望讓孕婦自身甚至周遭親友都能夠理解孕婦的各種情緒狀態,也更重視產前/產後憂鬱議題。
「種植小精靈」,由於在訪談過程中看見了流產爸媽與小產同志伴侶在懷孕前期與流產後的無助感,希望針對高中生透過可愛、療癒的植栽搭配流產健康教育,訴說懷孕過程的非線性,期望不再有流產婦女受到咎責,也期待打破對於正典婚家之直線敘事的想像,提供修復式地閱讀流產經驗的視角。
「好孕百科」作為一個希望兼顧開源協作與資料正確性的線上社群,透過孕產婦與議題專家共編資料庫的方式,確保好孕百科能兼容個案的分享與常見狀況的統整,讓需要相關資訊的孕產婦與伴侶不再需要面對大量眼花瞭亂而真實性未定的內容,同時讓心有餘力的孕產婦或伴侶也能感知到自己是有能力為這個社群付出的。
「戲劇療癒工作坊」則因為看見醫師和孕婦在診間問診時經常出現權力關係並不對等的情況,而希望透過戲劇中角色扮演的方式,讓角色彼此同理,進而在真實的診間重新擁有平等溝通的話語權。
上述四種設計提案,無非都指向「重新擁有能動性」的嘗試:陳怡同物理治療師曾於進班分享時提及,她進入孕產物理治療領域最希望提供的,是「讓孕婦能夠不痛的動起來」;而我想,若要用一句話總結這學期的設計,大概就是「讓孕產婦知道自己也可以是能動的」——我們期望透過這次的設計,修補原先不只是自己決定而同時受多重權力關係支配、角力的孕產經驗,並將之轉化為不只是獨自經歷而是能被整個相關社群撐起、滋養的包容體驗,並期待讓越來越多的孕產婦也能擁有越趨友善、自主的孕產過程。
更多詳盡的專案歷程報告書,敬請參閱歷程報告書:
並歡迎來信回饋、指教:ntu.soc5016@gmail.com
תגובו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