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2 社會設計專案實作課程 工作週記 >> Week6]
文|電機四 林羿成
圖|石玉華
回顧已完成的訪談
這周是大家經歷初期探索後,開始大量接觸孕產經驗者的轉捩點。課堂的開始,先請同學分享到目前為止訪談的狀況。有同學提到:「許多受訪者都很支持溫柔生產、在意自己聲譽的自主權」。助教解釋:「可能是因為有些生動盟介紹的受訪者,會更偏好溫柔生產一些。」
玉華老師也提醒大家,如果聊到比較深入的議題時,受訪者的情緒可能會有劇烈的起伏。身為訪談者的我們,可以試著和對方「同步呼吸」,內心真摯的體會他的感受,並且以肢體給予他正向的回饋,讓他願意分享更多。
準媽媽教室分享
接下來,老師邀請三位已經參與實體活動的同學向大家分享心得,但由於 14:45 時有些訪談要準備開始進行,本周由承宇先分享,下周再請子謙、羿成分享。承宇提到他參加了幹細胞生技公司舉辦的媽媽教室,由衛教師向準媽媽分享。上半場是媽媽對於孕產的 10 個疑問,包括「能不能做運動/喝冰水?」、「要不要施打無痛分娩?」等等,而下半場則是幹細胞的介紹,不開放給學生參與。
承宇也向大家分享聽完後的想法:公司的宣傳中,將幹細胞視為一種買給孩子的健康保險,能夠治療多種罕見疾病,但保存臍帶血幹細胞要價不斐,需要 20 多萬元,並且在醫療上的某些應用,效果仍是未知的。
訪談進行&課程回饋
分享結束後,有三組同學分別和三位受訪者進行訪談,其他同學們則和老師進行學期初到現在的課程回饋與建議討論、以及前幾次訪談的資料整理。同學們在訪談前 10 分鐘迅速討論並決定主訪、輔訪與紀錄,並在未來教室的三個角落確認設備的狀況。在我所在的訪談中,副訪同學的耳機沒辦法收音,電腦的錄音系統也無法使用,我們在過程中彼此合作互助,由主訪協助補充問答,紀錄者也一邊嘗試使用軟體錄音,驚險的完成這次訪談。
課程回饋的環節,老師利用了三個框架請同學分享對課程的觀察:Start、Stop 和 Continue。Start 是同學們覺得課程中可以加入哪些元素,Stop 是覺得課程中需要改變什麼,Continue 是課程中做得不錯可以維持的。前幾周中,我們常常身為設計團隊的角色,訪談孕產相關人士。而現在我們卻成為「社計課堂體驗」的使用者,而撰寫便利貼給回饋時,便成為受訪者,這個角色上的轉變或許也能讓我們試著同理,站在受訪者的角色時心情會如何?站在訪談者的角色時,又該怎麼引導討論?
課後訪談過程
本周同學們在課堂之外,合計進行了十餘場的訪談,對象從孕產經驗者到伴侶、專業人員(物理治療師、助產士等),也涵蓋多元的族群,包含同性伴侶、外籍媽媽、高齡產婦等等,從不同受訪者的經驗中看見更多孕產的現況,也了解目標使用者經歷孕產過程的心情感受。
訪談開始前,大家都會利用簡單的問題(conversation starter)來和受訪者展開對話,從貼近他生活經驗的面向分享一些事,讓他能和緩緊張的情緒,也習慣和團隊分享感受。接下來,訪談團隊們確認受訪者背景資訊後,便會邀請他們分享一些印象最深刻的經驗,從中探索事件中帶來的情緒、想法,以及他們認為哪些環節中自己需要協助。
每個受訪者的經驗都是獨一無二的,儘管我們已經擬定了完整的訪綱,訪談者仍會依照當時感受到的話題流暢性調整訪問的順序、或是追問更多問題,讓受訪者回憶過往的事件時不會感到零碎,也協助訪問團隊知道受訪者完整的心路歷程。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