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2 社會設計專案實作課程 工作週記 >> Week7]
文|農經四 詹勳亞
圖|中文四 林子謙
Check-In:找個沒有一起訪談過的夥伴,分享自己訪談所得
這次進入正式上課前,老師讓我們隨意找一位沒有一起訪談過的同學,分享彼此在這兩週密集訪談中的心得收穫,我的夥伴向我分享了他其中一位訪談者在懷孕與生產過程中幾經流產與各種難熬的生理不適,但生下第一個孩子後幾年還是會想要第二個孩子,其中矛盾但有趣的心路歷程給夥伴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也分享了訪談助產士的過程,理解到助產士作為介於孕婦的朋友與醫師之間的中間角色,期既為客戶也是朋友的雙重關係,有時會給助產士帶來不小挑戰一事,也由足令我記憶猶新。
透過與沒有共同進行訪談的夥伴交流的過程,讓我們輕鬆地進入上課狀態,透過夥伴的口中知道了更多有趣且助於我們更加了解孕產議題中的人們。
準媽媽教室分享
夥伴—羿成(但我都習慣叫他成成啦嘻嘻)與我們分享了他去了準媽媽教室的場域心得,提到在那場講座中的準父母們,多是準備生第一胎的爸媽,因為生二胎以上的父母多半不需要依靠這類的講座資訊,憑藉上一次的經驗就足以應付生產了。也提到在該場講座中分享的醫師說到,能夠自然產的孕婦有其獨特的條件與限制,例如有過剖腹產的孕婦與身患武漢肺炎的孕婦都不能自然產,看來能夠自然產的孕婦也是十分難得。
該醫師也提到在他的產間,40 歲生小孩的媽媽們都算年輕,笑稱林志玲生小孩是很 OK 的,藉此減低準媽媽們由於年齡帶給自己的壓力。
以及在台灣生孩子的臍帶血是不是該花一筆大錢去保存,醫師也是持保留態度,認為買這項服務是在買健康、買安心的,即便日後真的有需要也能透過從脂肪細胞去分化出間質幹細胞,因此不盡然需要。
回顧 Process Principles 與同步訪談回饋/共筆紀錄處理原則
這一階段 Jade 帶領我們回顧了當初我們共同訂定下的 Process Principles,使我們有一小段時間反思在歷經這幾場訪談之後,我們在過程中是否很順利的可以照著過程原則進行,或是在哪些環節中遇到了道德兩難。
並且同步了訪談紀錄的格式與指定各場訪談紀錄的負責人,確認在下週進行訪談資料分析時有好品質且可以順利分析的內容。
過程中也討論到,我們在內部分析資料時,訪談者的姓名該保留全名或是做匿名處理,這部分的討論進行了一段時間,過程有些沒有記憶點,但最後討論出的共識是只保留受訪談者的姓氏與先生/小姐的稱謂,以利後續若公開專案內容時可以減少去個人化的程序。
經驗專家/議題專家 利害關係分析
課程進行到這裡時,老師向我們分享了往年的專案成果,會將在議題中的人們以兩個座標軸四個象限分類,從第一到第四象限分別是(影響力高、動機高)、(影響力高、動機低)、(影響力低、動機低)、(影響力低、動機高),並提出一個問題:「我們該優先與四個象限中的哪個族群合作?」,多數人投給了第一象限,影響力高動機也高的族群,也有幾位社會系的同學投給第二與第四象限,分別認為因為在第一象限的人已經有所採取行動,因此該試圖撬動那些具有影響力但動機低落的族群,及認為那些影響力低落但動機高的族群,他們更好合作且更聲音更應該被聽見。筆者認為他們的想法都各有其發展的空間,在某些時空環境下論點都能成立,發揮其效用。
老師最後分享在我們這個專案中該優先以第一象限的族群為合作對象,並與第二象限的人保持友好關係,避免他們反感進而打壓我們,且與第四象限的族群保持聯繫,更新專案進度。我認為這張地圖與老師提供的解釋,尤其是對第二與第四象限族群的互動關係,是我認為這張地圖最大的效用。
接著我們開始了漫長的經驗專家與議題專家地圖分類,筆者是參與在經驗專家分類團隊的,一開始我們也透過老師提供的範例去分類不同族群,但很快的我們發現現有的地圖存在一些分類上的困難點,分類的本意在於簡化資訊,讓日後專案在查找所需資訊時能以更有效的方式近用,更甚者可以起到篩選最符合專案目標族群的功用。但在原有的框架下,經驗專家中的每個人都高度參與懷孕過程,因此都動機十足,導致便利貼的分佈多半會落於第一與第四象限中,此刻就顯得動機此一分類對於我們的主題似乎不完全合適,因此經過一番討論與掙扎後,最後我們以「在現有系統中的『掙扎程度』」做為我們分類的框架。
議題 Mapping
Jade 引導我們回顧前幾週曾提到的 Level of Analysis 及影響力分析地圖,並且帶來兩個新名詞—「歷史紀事地圖」與「資源地圖」。
「誰掌握了過去,就控制了未來;誰控制了現在,就控制了過去。」—George Orwell.
Jade 引用了這段話來提點我們歷史紀事地圖的重要,重視個人與社會的脈絡,是設計思考與社會設計在意的事,有了這些脈絡才使我們看得見結構與不平等的循環。
而資源地圖則能透過將資源視覺化,讓我們的設計歷程更加以人為本,看見不同既有社群與系統中存在的獨特資源,進一步給予我們在後續階段比較、發想方案的點子。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