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2 社會設計專案實作課程 工作週記 >> Week9]
文|社會四 陳琦卉
圖|工管三 陳姿瑜
伸縮球的默契:探索階段的提問回應
今天的 Check-in 是延續上週個人作業,關於探索階段(訪談、議題活動參與、平台分析等)的自我回顧,Jade 從中挑了幾個回饋來分享。有人提及認識到 design kit(探索工具)在訪綱中的重要性,Jade 也說當初會希望我們要安排 design kit 是希望「讓回應的人用他們習慣回應的方式來尋找答案,或是透過強迫連結讓他們找到平常想不到的東西。」像是某些受訪者可能不那麼善於一問一答的模式,但運用心情曲線會讓他/她更容易表達出自己的感受;或是經由卡牌選擇,以圖像式的邏輯思考,來引導出他們平常不見得會想到的。
同時還有人詢問關於訪談的目的性,有些受訪者可能不是跟著訪綱的方向走,我們應該如何保有彈性,取捨受訪者的自由發揮空間?以及面對不同受訪者時很容易先入為主地將他們之間做比較,Jade 也回應我們面對受訪者的心態是「先完全了解眼前這個人,不用直接開始分析、進行比較」,在訪談當下不設限地認識對方,分析留到之後的階段再來做就好。
接下來 Jade 關心我們對於目前專案的 loading 的負荷度,用閉眼睛舉手的方式自我評估,看完大家舉手的高度後,Jade 希望我們能以「最小可行模式」來工作,即是邀請大家「評估自己的力氣,在有限範圍內、有限時間內做出完整的東西」,彼此能夠有伸縮球的默契(不需要是努力 100% 的半成品,但可以是 60% 的完成品)。
水族館導覽:Theme 的分類過程
上週的小組作業是將過去蒐集到的各種 data(資料)進行分類,並整理出幾個 theme(主題),Jade 把資料比喻成大海,將主題比喻成水族館,請各組各自在組內 review 之後,為自己的水族館做導覽。
【平台分析組的水族館】
先分享了碰到的資訊因為涵蓋較廣,所以會有同一張便利貼內有跨主題的 data,在分類上比較困難。另外在區分小類別時,為了讓名稱更容易理解,把黃色類別便利貼變成「論述」來描寫。同時也提到,照理來說關於溫柔生產的描述,應該要有四個象限,但資料中出現了只有「溫柔生產的優點」跟「醫院的缺點」的偏誤,體現出可能是邀請到的受訪者對溫柔生產的立場相似所造成的。
【孕產婦組的水族館】
先把類似的經驗先放在一起,再把它整理成大類別,這之中有發現原本預期孕產婦會提到,但實際上沒什麼「長輩」或「伴侶」的相關資料,另外也說明會加註箭頭是代表跨類別且有相關性的 data,回應到前組對於跨主題 data 難以分類的問題。
【工作者/伴侶組的水族館】
先跟著 data 分成兩組再各自分工,並如同孕產婦組將相似的便利貼分一起,建立好大類別,再細分出小的類別。工作者依據大結構(資訊、健保、城鄉差距等)、與孕婦相關、不同性質工作者現況(婦產科醫師、物治師、助產師、陪產員等)來區分;伴侶組則有伴侶的焦慮、支持程度等類別。
看魚仔在那裡游來游去:Tension 的分層排序大亂鬥
各組導覽完之後,接著就進到整理各組於課前討論出的 tension(矛盾點)時間,首先是將相似主題的 tension 在表格上移動到附近,做初步分類,再根據層級分成:
micro1:孕婦和/或伴侶,個人層級
micro2:伴侶/家人或工作者與產家互動,人際/家庭層級
meso:組織/地區,中層組
macro:國家/政策/文化,總體組
跨層級的其他 tension
分類完後,發現本專案找到的 tension 都集中在個人、人際和總體三個層級,後續也分成三組進行分工,將分好層級的 tension 進行排序,依照下列三個標準來決定順序:
出現頻率高
跟議題族群的「情緒連結深」、「需求高」
現有系統中越被忽視的點
特別需要解釋的是第三個排序標準,是因為「如果我們忘記,可能這個世界就會跟著忘記了」,因此需要納入考量。
如果你願意一層一層地剝開:Insight 的線索搜查
Jade 先解釋了 insight(洞見)是我們在這個設計挑戰/主題中對人類行為的洞察,以考量「情感」與「設計能動性」的方式描述之。
「找洞見的過程像剝洋蔥,而不是剝香蕉」- Wendy Ellis Gardner
Jade 引用本句話,以鮮明的比喻來闡述 insight 並不是那麼顯而易見,需要花時間、有耐心地慢慢挖深,也強調「所有洞見都 based on data」,在找 insight 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回頭確認過往的資料。
找 insight 的方法,須經由推測每個 tension 中相關人物的「背後動機」或「需求」,一步步地向深處搜查,可以注意到的是,人的動機和需求常常跟「自我價值」有關,而自我價值又可以分為「歸屬感」、「掌控力」與「做得到的能力」三個面向,當我們運用這些條件來思考,或許前方的路將更清晰。Jade 也提醒,找 insight 時可以利用「發散—收斂」的思考邏輯,且要特別留意會讓我們眉頭一皺、心一揪的地方,並以「正向語句」來描述需求或期待的調整方向,時時檢視 insight 是否符合以下三個敘述:
展現出議題相關人的「情感/情緒」
可推論議題相關人的「動機/需求」
從設計團隊角度是有「設計能動性的」
真真假假圈圈叉叉:Design Principles 與 Persona 的大哉問
經過各種分分合合,整合分析來到最終階段,要正式進入 design principles(設計原則)與 persona(人物誌)的發想。
首先須了解 design principles 和先前我們在「框架+邀請階段」所擬定的 process principles(過程原則)不同,design principles 的發展時機在「整合分析之後,發想之前」,適用階段也只在「發想設計過程」,而不像 process principles 適用於「整個專案執行歷程」。此外,design principles 是作為「於整合分析階段後,把觀察與洞見轉化為發想設計時的參考原則」;而 process principles 則立基於我們「對議題相關族群的初步認識和同理」。
在正式介紹 persona 之前,Jade 透過幾個提問來初步了解我們對 persona 的想法,針對「描繪的人,是真的還是假的?」的問題,有人認為為真,在頭上比圈;有人認為為假,在胸前比了叉,有人則認為是亦真亦假,則一手比圈一手比叉,大家分享了對於 persona 的不同觀點,Jade 也為我們解惑 persona 是根據「同一族群的實際經驗」,以「虛構角色的方式描繪」出某一特定族群的代表樣貌。會這麼做的原因是為了讓後續的設計能有個具體的目標使用者,亦確保接下來的設計流程能更「以人為中心」,也代表著設計團隊心中有設定要「為他而設計」的對象。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