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jicosocialdesign

[自然流產] 也可能是懷孕過程的一部分

已更新:2022年12月19日


美國最高法院裁定女性墮胎並非憲法賦予的權利的這天(許多媒體描述這是女權大倒退!)

在台灣,生育改革行動聯盟正忙碌地辦理一系列關懷自然流產的活動,期待透過對禁忌與迷思的破除、聚集社群的力量來接住非預期流產的經驗者。我認為這看似小型的講座或工作坊活動,其實是翻轉懷孕想像與支持流產經驗的一大步!


(雖然上述一個是人工流產、一個是自然流產,看似有關係的主題,但討論起來脈絡全然不同!容我先在此跳過細節的比較,回到為台灣和對生動盟感到驕傲的紀錄!)

去年初,開始與北醫施麗雯教授討論著以自然流產為題,運用社會設計的方法邀請社群共創的可能。那是我第一次正式與社會學者合作,將社會設計工作流程的前期探索以正統的社會學研究方式來工作。而這個專案的研究深度,完全仰賴麗雯老師與團隊在更早以前就開始的關注和訪談。



難以啟齒,也難以號召的主題


去年(2021)六月與十一月,我們分別合作辦理兩場工作坊。稍微認識我們所採用社會設計工作流程的朋友大概都不陌生,那就是 #腦力激盪 #brainstorm#方案測試 #prototype。然而,去年我們在活動招募上,遇到極大的挑戰。一方面,我們兩位研究人員,實在沒什麼社群影響,再加上我當時也還講不太清楚社會設計的交流會和腦力激盪,具體來說究竟要做什麼?(雖然現在也不確定有沒有好一點?) 另方面,自然流產這個議題,因為文化的關係,彷彿被蓋上一層厚厚的禁忌之布,很多經驗者連最要好的朋友都不一定願意分享,更何況要邀請大家與陌生的人群做討論?


激盪之後,改變逐漸發酵


好在去年麗雯老師抱著「我們一定要衝破第一道浪」的心情,即便兩場交流會報名招募倍感艱辛,最後都還是堅持辦理,也仍順利召集了各路關懷流產議題的專業人士和少數的經驗者齊聚一堂。


六月份的線上腦力激盪交流會中,蒐集到許多創意又貼心的好點子!在下半年,趁著疫情趨緩,我們辦理實體的方案測試工作坊,邀請參與者們分頭就八項點子雛型一起「動手思考」:運用美勞道具與回收素材捏做出想像的方案、為每項點子增添更多具體的樣貌和期待。

讓我印象尤其深刻的是:當時其中一項被熱烈討論和疊加的點子——「流產兩三事」,是一個匿名分享流產經驗、交流相關資源的網路平台。這個概念很幸運地剛好遇上生動盟網站改版的時間點,加上當天參與工作坊的理事長與秘書長也對這項方案極度認同,於是幾個月後生動盟的新版網站上就清楚地看到「流產心事」的選單!感謝生動盟的超強行動派,從官網開始讓大家不再忽視流產的發生機率,甚至也是主動將關懷的手高舉讓需要支持的經驗者知道自己不孤單。


也很慶幸在那之後聽到越來越多關注和談論對自然流產的聲音(還是只是我被捲進新的同溫層!?)像今年,看見聯合勸募願意開始支持這項主題的專案執行,也看見更多人投入瞭解、關懷與支持自然流產。甚至,原先單純的小產爸媽網路支持社團,碰巧也決定在今年正式設立為團體!

真的好榮幸參與其中也好感謝麗雯老師當時衝浪的態度! 可以感受到現在眼前的浪,越來越美、越來越壯觀!這代表越來越多的自然流產經驗者有機會收到關懷與支持,越來越多正確的流產知識,也更有機會被普遍地傳遞出去!



一年後,響應人數倍增


今年,同樣也是六月,在更完整的計畫框架下執行工作坊,並透過更有號召力的生動盟和烏烏醫師合作,協力推廣宣傳。再搭配系列活動的安排:從「徵文」書寫、聆聽「講座中的經驗分享與流產迷思破解」,而願意發表的夥伴則一起在「社會設計腦力激盪交流會」上討論著可行的點子。


整體參與人數我不確定有多少?但就我所知的是:今年的交流會報名幾乎只花半個月就額滿,跟去年相比,真的是大大躍進! 當天,除了台灣各地區北中南東都有參與者上線外,還有從泰國曼谷、德國柏林一起加入討論的朋友們。因此我相信,雖然大家不習慣討論流產這樣失落和非預期的主題,但經驗的交流事確實有需要的!也期待,這兩年自然流產相關的社會設計交流會,只是為這個議題先開一個對話的可能,更希望這些對話可以在有需求的社群間不斷地延續下去,讓需要被聽見、讓支持和資源被接收到。




關於自然流產,我們究竟在「討論」些什麼?


不過話說回來,其實關於流產的討論,我們從來都不是抱持著「解決」流產或「全然避免」它的發生的心態(因為有些流產情況,就是沒有理由也難以避免,再權威的醫學報告也會顯示 unknown reason。)


我們運用社會學的眼光關注流產議題,發現的角度是例如:

- 社會文化中的迷思和禁忌,不但無法解決問題甚至為經驗者帶來火上加油的壓力,像這類型的文化壓力,可以如何避免或翻轉?

- 不被談論不代表未曾發生,但因為不知道別人也可能經驗而流產者很容易把自己的流產視為特例「怎麼只發生在我身上」「我是不是做錯了什麼」的自責與懷疑想法油然而生,也難以分享!而這樣避免談論、沒有統計的狀況,也讓大家誤會了流產發生的機率。

- 伴侶和家人也在經歷期望的落空,但若沒有辦法好好談論或交流,反而造成彼此間的誤會。

- 醫護系統中看待「成功率」的態度,與診間經驗混雜,而醫護人員有時可能不經意地造成流產經驗者的二度傷害......,如何從系統和規定上避免這些的發生呢?


從這先研究發現的問題點,再搭配社會設計中「設計問題」的工具,轉化為一些可以發想解方的提問。期待透過社群共創的歷程,一起找出經驗者所期待的最佳解或是因應策略!



工作坊參與者的回饋

 

延伸閱讀:

110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Comentario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