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jicosocialdesign

全球提倡的D&I企業文化 原來就是社會設計心法!

已更新:2023年7月29日


兩、三年前當我在美國進修時,曾數度搜尋當地的工作或實習機會:求職範圍從巴爾的摩市內到鄰近的華盛頓 DC 特區,後期也不設限地開放接受各大城市的可能機會,搜尋的單位從政府機關、國際組織,到地方型 NGO/NPO,當然也查詢過不少國際知名大公司(包含 Google, Facebook, 還有設計思考運用龍頭 IDEO 和類似公司)的職缺。


當時留意到一個現象讓我印象深刻:就是在美國的職缺介紹中,除了公司簡介、工作內容、應徵者具備條件等與工作直接相關的資訊外,幾乎每個職缺說明或申請頁面中都會出現一個「多元共融政策」(Diversity and Inclusion policy) 的篇幅。起初我不以為意地認為那可能是美國法規的強制規定,而公司只是做做表面工夫的發出公版聲明,但隨著查找職缺越多元、橫跨的部門越廣泛,就漸漸發現:越大的公司/組織似乎會越認真面對這個政策,相應的流程也較為複雜(或應該說完整)。


到了今年,這陣組織內的「多元與包容」文化風氣似乎也開始從這些跨國企業中吹進台灣的分公司。許多公司越趨重視 Diversity 和 Inclusion 如何落實在企業的產品設計、行銷策略,甚至是營運與員工關係上。我個人對於這個組織文化新趨勢十分樂見其成,而且相信這樣的實踐越早開始越好!因為對我來說,多元與包容的概念就是社會設計(或設計正義)的關鍵價值啊!


今年七月和九月,很榮幸受邀與老朋友 lululemon 台灣的兩間分店夥伴聊聊 Diversity & Inclusion,在他們十分重視的內部員工發展日(Develop Day)中,以線上工作坊的形式和大家從社會設計的角度交流「多元共融」,試著把這兩個看似遙遠又高尚的概念,透過反思、討論與分享將它們拉近到我們的生活與工作中,並找到落實的可能。


D&I 多元共融企業 社會設計
七月場,與新光店的 lulu 們~

D&I 多元共融企業 社會設計
九月場,敦化店老朋友!

Workshop 一開始,邀請參與者對於「影響力」、「同理」、「標籤」等概念進行表態與討論,因為這些概念和我們待之的態度,形塑了人與人之間互動時的一些動力或阻力。


在這幾個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中,提供安全的對話環境,讓團隊夥伴從其中看見彼此間的多元性(Diversity);並在面對不同觀點時,練習聆聽、不批評,也正是共融/包容(inclusion)的第一步。


D&I 多元共融企業 社會設計

我們接著分享各自對於「影響力」的看法:

有些人認為影響力是要努力的爭取、積極累積才會擁有的,似乎與成功、成就和知名度有關;有些人則覺得影響力好像與人格特質和看待別人的態度有關?例如:有的人就是容易受人影響,有的人則不在乎他人的看法,甚至有些人是習慣影響、改變別人。


D&I 多元共融企業 社會設計:員工內訓

最後我們總結這一段討論在:


「影響力」時時刻刻發生在人與人之間,我們總是在發揮影響力也總是受身旁他人的所說所做影響,因此與其避諱或視而不見,不如練習對它有意識地覺察。


記錄到此,發現實在很難用文字完整記錄工作坊中的對話與激盪,還有蠻多細節就沒辦法一一細數。但作為分享者,很開心看到參與者在工作坊結束時,似乎對公司的多元共融政策又多了更多的認同感,和與自身經驗、角色的具體連結。


就如同在社會設計工作中,我們盡可能「邀請多元的聲音」進入特定議題的討論;相信人人都是自身經驗的專家,「歡迎並接受」不同經驗帶來的視角與見解,因此在各個環節都盡量達到多元與包容,也算是社會設計的天職。但這件事從來就不容易,必須時時保持覺察與反思,樂意不斷地調整與修正,而且永遠沒有做完的一天,只有不斷地反思修正,想辦法做得更好,這才是真正通往多元共融的路。


雖然這是一條沒有捷徑的路,但這也絕對是提升社會正義的必經之路。很期待未來有更多組織也開始提倡並真的實踐 Diversity & Inclusion(多元與包容)!


D&I 多元共融企業 社會設計:員工內訓
部分參與夥伴們的回饋



延伸閱讀:(關於 lululemon 的 “IDEA” 承諾)


266 次查看0 則留言

コメント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