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jicosocialdesign

[自然流產] 這是誰的事?

已更新:2022年12月14日


社會設計的介入,能為這個議題帶來什麼益處?

初步調查同學對社會設計理解或想像
05/19 進麗雯老師 <性別與健康> 課堂分享社會設計

超級榮幸也萬分感謝嘉苓老師的邀請,讓我有機會參與科技部「生育治理」的研究計畫。在今年初開始瞭解各項子計畫的內容方向與進度後,我們也著手探索和討論社會設計可能的 “施展” 空間。


首先登場的,是由台醫人文研究所施麗雯老師和團隊執行關於「自然流產」的子計畫。

一聽到這個主題,我馬上回想起之前在美國執行的各式社會設計專案中,有兩個也與孕產經驗有關。而當時在許多案例參考或經驗討論中,似乎也聽過好幾次關於流產經驗為社群成員帶來的種種挑戰。加上麗雯老師團隊採用的研究方法(深度訪談和網路論壇文章分析),跟社會設計常見的研究方法不謀而合(說到這覺得好像有點奇怪?!XD 因為社會設計中的探索階段就是採用社會科學研究中的質性研究方法,將其簡化或轉化紀錄分析的方式呀~只是之前我的設計專案還沒有機會與學術研究案結合,所以這次也特別期待!)總之,就在各種進度到位、階段目標有共識的狀況下,我與這個子計畫的合作順利展開。


經過幾次的會議討論、閱讀團隊目前的訪談紀錄和初步研究發現,聆聽他們分享許多自然流產的故事和心路歷程,有些真的令人鼻酸也很揪心...... 然而從分析和設計的角度看來,又因為每個人主體經驗獨特又多元,有些問題實在很難直接提出對應又能滿足所有狀況的解方。

不過還好,我一直認為發現矛盾的地方,就是社會設計值得介入的地方!於是我花了一些時間將現有資料分類整理,也將不同狀態的經驗者試圖用人物誌(Persona)這個工具分析並區別他們的需求。目的都是為了讓下一步的社群共創(腦力激盪交流會),能順利讓參與者對主題有基本的理解,並能開啟對話與發想。


以下為針對本計畫主題整理出的「議題人物誌」與「洞見和設計問題」,期待透過這篇紀錄讓相關的討論得以延續。


議題人物誌|Persona

這是一個設計思考工具。根據在同一議題關係族群中實際發生的經驗,以虛構角色的方式描繪出此一特定族群的不同樣貌。讓後續設計可以更具體考量目標對象(使用族群)之需求。

(以下紀錄為精簡版,本計畫針對女性和男性分別發展出兩個不同的 persona,然而自然流產的經驗者絕對不只有這些情況,我們僅就現有資料整理出幾個常見的典型。)



洞見與設計問題|Insights & How Might We Questions

這也是設計思考流程中常見的工具。在整合分析階段將探索所獲的資料根據常見性或重要性整理成幾個關鍵的洞見。

進一步將洞見轉化成一個問句,目的是能引出不同的點子,為我們的設計挑戰 (研究主題) 找出後續以行動改善的「切入點」,稱之為設計問題(或 HMW 問題)。

針對自然流產此一主題,我們整理了六個值得討論和發想的設計問題,其中又可以約略分類為「主體經驗」、「男性需求」、「社會文化」、「醫療互動」四個類別。不難看出在自然流產的經驗與後續的處理與面對之影響中,面對挑戰的和對結果有影響的,從來就都不只是女性而已。然而許多現有的討論、衛教資訊或相關服務提供,經常都只針對女性。因此,我們期待透過不同面向的提問,來鬆動一些既有想法,也邀請大家集思廣益、激盪一些不同的可能。




根據上述人物誌以及設計問題,我們在 6/2 辦理了一場線上腦力激盪交流會,與會者包含麗雯老師班上的醫學院學生、相關領域的工作者,或倡議團體代表。當天交流的後記歡迎參考:麗雯老師的紀錄;以及超榮幸烏烏醫師也在與會者的行列,感恩她也整理分享了參與的回饋。

那天蒐集到許多精彩點子,待團隊整理完畢,期待能為這個主題,帶來一些不同角度的靈感與提議。


在這個階段,我們利用社會設計的工具加入研究,讓 #社群共創#對話交流 成為可能,應該算是社會設計介入議題的最大益處吧!

期待疫情趨緩後,有機會再執行一場實體的交流會,邀請更多關心這個議題的夥伴以及更多相關領域的從業人員,並進一步把點子做更深入的評估與修正。


若您針對以上設計問題,有任何回應想法,或後續辦理交流會時期待收到邀請通知,歡迎來信告知:jico.socialdesign@gmail.com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