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jicosocialdesign

我不是設計師|社計師vs設計師

已更新:2023年12月22日

文|石玉華


社會設計師

社會設計師的身份認同感


每次開啟新專案,或是有新成員加入時,都會邀請夥伴們一起細數每個人此刻的「身份」有哪些?這個活動一方面能有效地讓團隊成員彼此有初步的認識,二方面對自己身份的反思,也就是對自身關係、連結與影響力的盤點。


在社會設計的工作流程中,整理議題相關族群的關係與相互的影響也是非常重要的任務。


我的身份 list 大概是:


女兒、人妻、台北人、台灣人、社會設計工作者 、社會設計師、

講師、朋友、同學、學姊/妺、社會系系友、消費者、

一塊社計工作室創辦人⋯而這當中,不包含傳統定義上的「設計師」。


我沒有受過完整的設計訓練,也不是個很會畫畫或操作製圖軟體的人。畫不出美麗的作品,也不擅長打造和製作具體的產品。


但為何人生會跟「設計」扯上關係呢?


其實是自從 2014 在 Design For Change Taiwan 工作期間,認識了「設計思考」~爾後又在 MICA Center for Social Design 接受到「社會設計」訓練。


最開心的就是有機會把我很在乎的「社會學」視野和總能帶來創意、突破現況的「設計思考」融合運用。最近,甚至又更強烈的發覺:設計思考的源頭「心理學」,在社會設計專案中也經常帶來舉足輕重的觀點和影響。


回首職涯道路上,我先遇見「社會學」,然後與「設計思考」碰撞,集合成了現在踏上的「社會設計」旅途。


而這是一條需要不斷學習、持續實踐並隨時更新和修正的道路,恰巧符合我多元的興趣與對世界和人們都充滿好奇的(不安分?)個性,同時似乎也成為因應這個瞬息萬變時代的絕佳工具!


社會設計師的特質


因目前身兼教學場域,我不時地會被問到:「成為社會設計工作者需要要具備什麼樣的特質?」

先說答案:我其實認為只要有意願,任何特質的人都可以(也應該擁有公平的機會)成為社會設計師,或是參與在社會設計的討論或工作歷程之中。

社會設計的本意,就是希望人人都有表達與參與在設計歷程中的機會,以及每項設計都應該聆聽盡可能多元的經驗、需求及意見。

但如果真的要我給出自己(肯定有所偏頗)的答案的話,剛好最近整理硬碟時發現約莫六、七年前(當時已經工作一陣子,正在尋覓人生下一階段職涯發展的我)曾列出一些個人特質以及我所在意的事。


現在回顧起來,其中幾點似乎成了我在執行社會設計工作上的超強助力和提醒!

也許可以做為這一題的其中某些參考答案:

  • 對社會不平等的正義感與改善的使命

  • 敏銳觀察、洞察力

  • 跨領域合作

  • 團隊合作

  • 專案計畫、管理

  • 解決問題的能力

  • 創新創意

  • 快速學習與嘗試

  • 應變反應、適應力

然而一位社會設計工作者之於上述這些特質,與其說需要具備,還不如說:

在社會設計的實踐工作中需要#有意識地不斷精進和學習


雖然我不是「設計師」,但我相信「社會設計」可以是設計師和社會不同群眾的好夥伴、好幫手 🙌

至少 Ji-Co 會繼續這樣努力啦!

134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