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2 社會設計專案實作 工作週記 >> Week3]
文|經濟四 陳品心
圖|機械四 歐陽融
Check-in
本週的課程由 check-in 的題目:「哪張圖卡最能反映跟這個專案相關的心情跟想法?」開始,每個人都選了一張最符合自己心境的圖卡並輪流進行分享!大家的分享內容都非常有趣,有人拿了機械複雜零件的圖片表達自己對議題滿滿待整合的想法、有人拿了登山隊登山的圖片表示專案是需要與團隊一齊努力往目標前進的旅程、也有人拿了兩條火車鐵軌的圖片,傳達或許永續跟時尚兩個議題即是兩條平行的軌道,而我們的目標就是找到其中的交集 💪 在對焦大家的想法後,對於彼此對於專案的共識更有所了解!
Jade也提到,像這樣的可以自由互動的check-in就是一種conversation starter,在訪談進行時可以更快地讓受訪者進入情況並拉近彼此間的距離!🌞
影響力與關注度分析
上週我們找出了與議題相關的經驗專家&議題專家,先recap一下兩者的定義—
經驗專家:自身經歷著我們所試圖了解之經驗的族群
議題專家:長期關心或專業投入於相關主題者,或能接觸到大量經驗族群的人
在這個專案中,經驗專家即是受時尚與紡織產業影響的人,而議題專家為研究與了解時尚或永續時尚的人。
透過之前發現的經驗/議題專家,我們做了「影響力與關注度分析」,在座標軸中x軸代表關心/受影響程度,y軸則代表影響力/權力程度,且數值越大代表程度越高。在排序完各組認為的經驗/議題專家在座標軸上的定位後,再彼此分享排序的理由,Jade提到現在的排序也可能隨著議題開展而有所調整,最終目標是找出彼此的共識,並且,雖然會想優先合作的對象是高關注度且高權力的族群(例如此次大家的共識為紡織產業的跨國大品牌),但也不只這群人能影響議題,同時也會想從使用者出發,像是由個人組織的社群也是一個思考的方向,做影響力與關注度分析的目的是先把對於議題有興趣、有幫助的人集結在一起,再思考團隊該走哪一條路,讓專案不會只能從0到1,而是在對於利害關係人定位清晰的根基上從0.7走向1!🪄
層次分析
層次分析的目的在於將研究議題分成不同層級,讓研究者能從微觀到宏觀來思考不同層級的影響因子、可能的挑戰等。而這次課程針對四個層次來做分析:A.個人、人際 B.組織、社群 C.社會/地區 D.總體(文化/政策/法規),在正式進入挑戰前,Jade先舉了一個輕鬆的題目:「小美數學考試不及格,為什麼?」讓我們練習從微觀到宏觀的分析,個人、人際層面有可能是小美自己沒唸書,或小美跟朋友互相作弊,結果兩個人都寫到錯的答案;組織層面可能是學校常說女生數學一定比較不好,久而久之對小美有了心理暗示;由地區層面分析的原因可能是偏鄉資源不足、教師流動率高;最後的總體層面則可能是因應現行政策,小美要多花時間做學習歷程檔案,導致沒時間念書。從簡單的例子出發,讓我們更清楚分析的操作,並進行實戰!🏃♀️
而針對我們議題的題目則是「不同層級可能對衣物使用者造成影響的影響因子是?」以及「經驗者可能遇到的問題與挑戰有什麼?」如個人、人際層面的影響因子是同儕對於衣物穿搭的看法,遇到的挑戰則是想要達成永續的同時又想跟上潮流、因而不知所措;在組織、社群層面有對二手衣物交換社群之信任的影響因子,並有覺得二手衣物品質參差的問題。在做完各層次的分析後,對於議題有了更全面的理解,並做為未來發展方向的初步探索~☄️
Guiding questions
在正式設計訪綱前,先根據各組想好的guiding questions,整合為共同的導航問題🧑🚀而導航問題的tips有:
1.用詞中性,不貼標籤也不過度引導
2.能開啟更多資訊搜集與研究的提問
3.與design challenge有具體關聯
4.從不同角度切入,可以涵蓋多種面向或越問越深
最後透過彼此的討論,針對專案的design challenge「我們如何營造讓消費者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方便地與衣物資源互動』,又能『自在地參與衣物循環行動』的環境?」整合出三點guiding questions:
Q1 目前在臺灣(和國際上)既有的(衣物)循環行動有哪些?這些行動分別有什麼優勢以及劣勢?
Q2 不同的群體、特質的人們,參與衣物循環行動的動機或阻礙是什麼?
Q3 人們日常中與衣物互動的現況為何?在各個階段(獲得、使用/管理、淘汰/回收)有哪些困擾,目前如何因應?
訪談準備
進入這週的作業—根據guiding questions設計訪綱前,Jade先教了我們很多準備訪綱的tips~首先是使用開放式問題,多用為什麼?你的想法/經驗是?不限縮框架的題目提供受訪者更多自由發揮的空間;再來是問題需引出受訪者的故事,包含情節、轉折點、情緒、角色立場等,例如在我們的專案中,即使受訪者表明他沒有參與衣物循環行動的意願,也可以詢問:「你提到你不會購買二手衣,那取而代之,你是怎麼做的?」真正了解使用者的定位與故事;最後是「簡要為上策」,一次討論一件事即可!
訪綱架構則須由「執行說明」開始,清楚向受訪者說明訪談目的、大概討論的方向、資料的處理方式,並且需取得受訪者同意;接下來可以透過conversation starter暖身與破冰,可以透過好回答的「提問式」問題或「活動式」(如主題性的畫畫+簡單分享)進行;中間則是由guiding questions延伸的問題,並且設計1-2個非問答式的探索互動,幫助受訪者整理思緒與表達想法,也能同步訪談者的理解,課堂中有舉幾個探索互動的例子,如提供很多表情供受訪者選擇最貼近自己的,或是提供幾張不同情境圖片並詢問哪張為最符合自己心目中的理想情境,都是能更貼近受訪者想法的方式;到訪談的收尾階段,可以透過「開放式想像」,例如—你覺得最佳的情況是?或是「給⋯的話」,提供未來經驗者提醒,兩種方式皆可以看出受訪者在經驗中重視的點;最後的最後,除了詢問對方是否有其他想補充說明的事、再次說明如何運用資料與訪談對研究帶來的收穫,也別忘了對受訪者感恩的心!💗🙏
做足準備後,更期待下堂課的正式訪綱確認與訪談SOP的發想!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