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2 社會設計專案實作 工作週記 >> Week5]
文|社會三 劉牧笛
圖|教師 石玉華、助教 莊茱亦
聽聽使用者的經驗
本週藉由六組衣物使用者與一位紡織業者的經驗訪談,帶我們探索出衣物使用者的日常感受以及在參與循環行動實際面臨的處境。
就衣物使用習慣而言,我們主要從三個與衣物互動的階段切入:
獲得
- 購衣經驗與情境
- 購衣頻率與選擇標準管理
管理
- 衣櫃收納
- 衣物整理
淘汰
- 修繕/淘汰衣物的標準
- 淘汰衣物的心路歷程
實體訪問衣物使用者與業者與衣物互動/製造的經驗與觀察
就衣物循環習慣而言,我們特別想了解不同特質的群體會有哪些差異,而主要切入點是:
參與衣物循環的動機
參與衣物循環的阻礙與建議
衣物循環對社會影響的看法
線上訪問使用者的衣物循環習慣
看看業者的處境
誤打誤撞的舊衣回收之路
對於在業界打滾二十餘年的吳老闆來說,他入行的故事可以說是一個傳奇。原先是營造業者的吳老闆在經濟不景氣之下收掉了公司,但這也意外地讓他踏進了舊衣產業。具有商業頭腦的他透過販賣友人的庫存衣褲,因而發現舊衣回收的經濟價值。然而,早期買舊衣是要偷偷摸摸的,難免會被別人認為是在賣贓貨。不像是歐美或日本等國家具有成熟的二手衣市場,一直到近年環保意識抬頭以及政策的配合下,台灣的舊衣回收產業才逐漸雛形。其中,吳老闆不僅見證了產業的發展,更是推動產業向前的關鍵人物。
舊衣回收與快時尚之間
就衣物的再生與循環而言,吳老闆認為:「這個東西應該要回到源頭,最好是從設計端,想到這個衣服以後要怎麼回收。」從搖籃到搖籃,吳老闆看見衣物循環的問題要從源頭(設計端)來解決,而不是亡羊補牢地從淘汰等末端環節來處理。但是從業界的觀察來說,吳老闆表示「現在有許多永續品牌都是做半套,並沒有真正達到永續效益⋯⋯很少數的布料真正來自別人穿過的衣服回收,很多都還是工廠剩下的布或是樣衣等。 」針對快時尚粉飾永續形象來看,吳老闆悲觀地說道「快時尚不可能反轉,因為現在人的生活習慣已經改變了。」因此,舊衣回收仍舊是在產業鍊的下游刻苦地支撐著永續的理想。
舊衣回收業的展望
快時尚產業下的衣物品質越來越差,對消費者來說,如果是品質比較好的衣服就會自己找通路(像是蝦皮或FB社團等)去轉賣。但對舊衣業者來說,可以外銷或內銷的衣服則是越來越少,吳老闆表示「以前是七成收回來的衣服可以的賣,現在只剩下三成可以,剩下七成就是往再生燃料走。」其中,再生燃料便是吳老闆在逆境中的創新,他具體地解釋說「以前不能再當衣服的,就會直接燒掉,現在會分類然後做別的用途。最後真的不能回收的,可以做燃料棒當作再生能源。」整個回收過程用盡了每一個部分,不僅是經濟上的不浪費,更是資源上的珍惜。我們從吳老闆身上看見了舊衣回收業者的韌性,從產業初始至今都不斷地透過創新來克服痛點,同時也真實地回應社會與產業的需求。
除了上述訪談所獲得的資訊外,專案團隊也分頭觀察古著店、二手衣商店、二手市集、舊衣回收箱、快時尚品牌的舊衣回收區、洗衣店、乾洗店、室友或家人的衣櫃等等,試圖更理解使用者獲得、管理和淘汰衣物的經驗與需求。
團隊成員在不同情境的觀察紀錄
接下來近一個月的專案任務,我們將進入整合分析步驟,並同步籌備期中腦力激盪交流會。
期中腦力激盪交流會 活動預告
時間:2023/5/3(三) 13:45-15:45
地點:台大博雅教學館 4 樓 406 教室
費用:免費
適合的參加者:衣物使用者、關注或好奇永續時尚議題者、有興趣體驗社會設計/社群共創活動者
(報名表將於 4 月中開放,敬請有興趣的朋友們關注留意~)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