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2 社會設計專案實作 工作週記 >> Week12]
文|創新三 楊紫綺
圖|心理碩二 徐薪淳
在今日課程開始前,老師針對同學們在階段回顧寫到的提問,進行了回覆:
1. 關於「整合分析」階段
有些人講到觀察與訪談的資料視角和質量不太一樣,有些是一脈相承的經驗,觀察則是比較片段的經驗,所以兩個放在一起看會有點困擾。針對這個問題,老師覺得比較理想的狀態是把觀察跟訪談分開來看,可能是把觀察到的內容放入訪談當中,變成訪綱的一部分,或是相反過來。所以較理想的狀態是把 A 放入 B,這次則因為時間不夠沒辦法做這件事。
蠻多人提到 Tension、Insight 有幫助大家思考,不過也有人反映說最後才對應 到 Persona,有點像在強迫連結,具體狀況是為了要讓 Persona 可以對應到 Insight,所以才加進某些內容,不過老師回覆 Insight 和 Persona 這兩者本來就是平行行動的,所以是沒問題的。
許多人提到我們的 Data 分類沒有把它變成水族箱,考量到大家要達到共識再進行分類,與這堂課的時間限制,這部分沒有進行得很理想,但未來大家各自進行專案有時間時,可以嘗試這樣的方式。
延伸上點,也有人提到可能有資訊被漏掉,我們的劣勢可能是我們人多、討論會花比較多時間;不過優勢就是大家有不同觀點,能從不同角度檢視我們的產出。
此外,有人怕我們篩選出的東西不夠專業、或是不夠回應到使用者,上週我們在交流會時,很多時候若華組長是有在點頭的,我們的專案對他們來說,已經補足了很多使用者的聲音。
我必須承認我們可能沒辦法每個環節都做到 100 分,但可以藉由這些框架下的幾個 Check Points 確認每個環節都有到 60、70 分。
2. 關於「發想」階段
我看到大家對壞點子這個框架感到很新奇,這些我是從一些腦力激盪的工具裡參考來的,大家未來可以再試試看,也請各組把當天發想出的內容拍照的放到資料夾。
正式進入今日課程:動手思考 Prototype V1
首先,老師投影出一張有各種表情的圖,讓我們互相分享過去這一周從點子到製作 Prototype 的心路歷程
A 組同學分享:「我圈了一個酷,因為從之前的舊點子再不斷延伸新的點子很酷、做原型的過程也很有趣。」
B 組有一位同學分享:「我畫了心情串燒,因為做的過程會有很多心境的變化,做原型的過程會覺得怎麼會做成這樣?但某一瞬間又覺得做的很好,過了一會又覺得很糟。」
另一位同學則分享:「我覺得很酷,就是有一種很多事情都有可能的感覺,我們早九在博雅做 Prototype 也是很酷的體驗。」
C 組同學則分享:「我們共同的感受是不知道怎麼把好的點子變成 Prototype,再加上除了這堂課外,還有很多事情要做,所以圈了很累的樣子。另外我們不太知道要怎麼做點子分類,例如有一些 AI 技術類產品,我們可能覺得可行性上很難,但搞不好工程師做起來很簡單。」
D 組同學說:「因為我們是在禮拜一晚上討論 Prototype 的,要在一天內做出不手殘的東西很崩潰,就很慘、畫得很醜。」
雖然同學這麼覺得,不過老師回應 Prototype 過程本來就完全不求好看的,謝謝這組有達到「不做的很好看」這點。上週指定閱讀的 IDEO 影片 (11) Make It - YouTube 強調的點是「動手思考」,很多東西像熱融槍、手推車都是這樣發展出來的,所以這個過程真的不需要強調東西的好看程度。
各組 Prototype V1 的發表時間!
老師先說明了待會流程的進行方式:
小組決定分享的 Prototypes(每個 HMW 小組保留最多兩個跟全班分享)
標準是有合作潛力、高度回應 HMW、期中交流票數高
針對這兩項 Prototype 方案,設定 Top 2 合作對象
參考對象有紡織綜合研究所、環保署單位、網紅等等
Prototype 分享架構如下:
原型/方案名稱
回應的 HMW
主要的使用者、互動對象
功能/使用方式簡介
Top 2 合作對象
這個環節,老師也進行了心態上的提醒,老師提到即使是沒有被選到的 Prototype ,也可以留著思考。接下來在聽的時候,大家可以思考想要加入哪個 Prototype 的智囊團。另外也請大家帶入該方案對應的使用族群角色,協助檢視那個點子。
另外,老師介紹了很酷的回饋機制「花、花苞、刺」,「花」——正向回饋「成功之處、發揚光大的建議」;「刺」——負面回饋「可能面臨的挑戰/困難/防範之風險」;「苞」——潛力/期待「疊加延伸的想法;或本方案的其他潛力(可能性)」
正式進入分享環節!
第一個分享的小組 HMW 是「我們如何提升一般消費者對二手衣物的安心感受?」,他們提出了兩個原型:
Uclean 第三方洗衣店的機制:由第三方給出的清潔認證,在統一清洗後,衣物上會有一個標誌。所以如果有人想要賣衣服的話,他會拿去送洗,送洗完有標章,別人就可以更安心的購買,且清洗完之後會噴香氛,能統一氣味,除了是品牌風格,也可以有安心感。想像中最合適的合作方式連鎖洗衣店,因為要品牌經營才會有認證效用。
衣物故事吊牌:為二手衣打造吊牌,提升不敢嘗試二手衣的人的安心感,包含前一個主人是從哪裡與這件衣服相遇、什麼情境下會穿它、為什麼賣出這件衣服,另外也會提供前主人的「去識別介紹」例如他是一個 25 歲女生、喜歡聽魏如萱的歌、正在學滑板,可能可以讓挑選者與其產生共鳴;另外新的吊牌也是賦予這件衣服新生命。
下一個小組的 HMW 是:「我們如何重新想像二手衣淘汰的回饋機制,避免消費者在淘汰二手衣之後購入不必要的衣物?」,他們提出的原型是:
Calm Down 試衣間:有提供試衣間的二手衣販賣場域,讓大家能真的去嘗試自己是不是真的適合這件衣服。另外這個試衣間會擺在櫃檯與衣服之間,讓人不會拿了衣服就直奔櫃檯。
Vin-style/ Vinstage:是一個會聯合很多二手衣店家的網站,讓使用者與官方可以為衣服做搭配,讓大家可以看到穿搭後再購買、搭起來會是怎麼樣、有什麼樣的搭配方式,讓使用者可以了解適不適合自己再購買。
接著是針對「我們如何創造無壓力且確保衣物被有效利用的二手衣物傳遞情境?」提出原型的小組:
無痛衣物改造紙:可以讓人輕易的把拿到的衣物改造成別的衣物,例如寵物可穿的衣服、小提袋等等。這個改造紙可以讓人直接鋪在衣服上丈量、縫補,另外改造後再送人也可以讓人有「禮物」感,而不是直接把不要的衣物給別人的感覺。
衣物的三思後行之旅:放在便利商店的舊衣回收箱,它會有三個箱子,分別是八成新、五成新跟回收,它的特色是讓人在丟之前會思考這件衣物該分入哪一類。
根據「我們如何提升已習慣快時尚的消費者,選用單價較高的永續衣物之意願?」同學提出的原型是:
寄售洗衣店:洗衣店內會有二手衣寄售處,把自己想要賣的衣服掛在上面,會有洗標在上面,能讓想買的人知道這件衣服是多久之前洗過的,另外也可以加購香氛,幫衣服增值。另外也有一個捐贈箱,會標注這件衣服接下來會如何處理,會給哪個廠商、做成什麼東西,如果有人要直接捐贈沒有要賣,就可以丟這箱。
功德具象化:那天聽到的點子是「如果讓他知道買永續衣物哪裡好的話,大家就會去購買」所以有一個大家可以掃的條碼,讓大家知道買這件衣服可以省多少的水等等,累積一定的量我們就會去種一棵樹。此外我們也會提供 CP 值評估,告訴使用者買這件衣服可能比快時尚耐穿等等。可能也可以跟財政部合作,如果購買永續衣物就比較容易發票中獎等等。
而接下來的小組是針對「我們如何能讓使用者感覺到參與衣物循環像逛便利商店一樣方便?
」設計出兩個原型:
瓜哥永續號:這台車上面會站藝人,負責吸引大眾,同時也可以錄實境節目,另外這台車後面有可以跟民眾互動的遊戲,前面有吸塵器可以吸衣服,這台車會開到你家附近,所以可以即時回家拿衣服出來回收。
家用舊衣回收箱:我們想如果家裡都有信箱了,那家裡也可以有舊衣回收箱,先在家中收集,再交給第三方回收。
以及最後一個小組的 HMW 是「我們如何提供多元的舊衣回收管道與處理方式,邀請使用者在回收舊衣前初步分選衣物,以確保他們能安心且便利地處理舊衣?」原型是:
AI 科技回收箱:把衣服塞進箱子後,箱子內的偵測器會分析這件衣服是什麼材質、衣況如何,接著說明這件衣服適合的去向,讓使用者自己選其中一個,另外也能幫這件衣服增加 ID,接下來可以追蹤這件衣服的去向。
在家線上審核衣物:選一些你要淘汰的衣服,拍照上傳,在告訴使用者接下來可以怎麼處理衣服,例如二手轉賣、去舊衣回收箱等等。這個點子跟上個有點像,但會更方便,但我們不確定技術上的可行性如何。
在每組發表完後,老師讓我們討論五到十分鐘,將相似的點子進行合併,並依「回應 HMW 的程度、發展潛力」這兩個標準進行投票,最後再各自認領感興趣的主題,進行第二次 Prototype 製作。
課堂的最後,老師向我們說明第二次 Prototype 製作的目標,與驗證的方式,並提到期末交流會會邀請衣物循環的業界人士、一些當初的受訪者,和接下來會接手我們專案的長腳衣櫥來參與,期待大家未來的產出!
Komment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