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jicosocialdesign

「社會設計」能為衣物循環做些什麼?

已更新:2022年12月31日


「社會設計」能為衣物循環做些什麼?

文|一塊社計(Ji-Co Design)造路人 石玉華

圖|Unsplash


如果你只有5秒鐘的話,這篇是關於...
社會設計專注於運用設計思考搭配對社會結構的理解和分析,並積極與議題相關社群共同合作,目標是為眼前面對的社會議題找出新的施力點。

2019 年底,首次聽到老朋友 Lily 提起她同年初展開的新計畫 -- 長腳衣櫥,那是在我回國後第一場「社會設計學習之旅」分享會後我們的敘舊和閒談之中,我第一次對「循環經濟」有超過字面之外的認識。爾後,我們開始討論在衣物循環主題中運用社會設計方法的可能性。我同時也不斷地反思和評估什麼樣的切入角度,才可以發揮社會設計工具的優勢,並為衣物循環帶來新的契機?



什麼是社會設計?

社會設計一詞在過去幾年來,似乎有點成了設計、活動企劃甚至教育圈中的 buzzword (流行詞彙)。但也因為它是複合著兩個非常通俗詞彙(「社會」和「設計」)而成的名詞,因此當提到社會設計時,人們其實會有著蠻多元的想像。筆者根據在美國馬里蘭藝術學院社會設計中心受到的訓練,我所指稱的「社會設計」是專注於運用設計思考搭配對社會結構的理解和分析,並積極與議題相關社群共同合作,目標是為眼前面對的社會議題找出新的施力點。


更具體來說,社會設計是一套工作方法,它融合著社會學思維、社會科學研究工具,以及設計思考中鼓勵創新與不斷實行修正的心態和技巧。期待透過這樣的工作方法為那些不被聽見甚至被忽視的族群發聲,透過設計流程改善可能因不平等而造成的問題與挑戰,進而提升社會正義。


圖片截錄自石玉華 «翹翹板上的社會設計» 演講投影片

於是我開啟對衣物循環這個主題的探索,認識整個產業從上游到下游的複雜性:從原物料、設計、生產、銷售、購買、使用,到回收或淘汰的歷程,其中涵括全球化影響、國際與國家政策法規、大大小小的服飾品牌商、原物料商、回收商等等,各式各樣跟著這個產業鍊運作的組織與角色。然而,從個人角度看來,衣物的選擇與使用方式又全然因人而異,變數很大。看到這,完全可以理解這個產業的運作是多麼「線性」,而且要轉化為「循環經濟」是多麽艱辛又龐大的任務!聽說 Lily 在投入長腳衣櫥計畫的過程中被很多人勸退,但她還是堅持走了快一年!(到現在,已經邁入第三年了!)因此,我也很想試試看社會設計這個工具,面對到系統複雜的經濟議題,有何能耐幫助我們抽絲剝繭了解議題中的權力結構?又能怎麼指引我們對使用者有更深的同理,而有機會設想出以人為中心的解方?



Level of Analysis 分析層次

面對這複雜的衣物生產-消費鍊,帶著循環經濟的使命但卻深深有種動彈不得的束縛感......。因此,首先端出這個工具:分析層次(Level of Analysis),這是一個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用於辨識研究目標的範疇。常見分層如個人、人際、組織、地區、總體文化等。從微觀到宏觀的角度中分層去釐清不同層級的影響,希望能協助我們分辨不同層級/範疇的重要元素,而有機會在後續進一步界定研究框架與判斷改變行動的切入點時,能看到一些鬆動的可能性。



最終,我們決定從設計思考擅長的「使用者同理」出發。因此規劃了一系列的「使用者經驗研究」:調查一般人對於衣服購買、使用與淘汰,有哪些特別的行為與判准,同時也積極瞭解大家對於二手衣的態度和經驗。



反思現有實行方案以及對衣物循環這個議題的提問

隨著我們搜集越來越多的資料,聽到更多使用者的故事與想法,也留意到許多現行的衣物循環相關改善行動。目前,最常見的方案不外乎:


1- 從使用者角度出發的「二手衣回收或再製」服務,期待延續物命。


2- 從材質下手的「環保材料」研發與製作,這是在生產-消費鍊尚未改變前,希望先降低衣物對環境污染的努力。


這些計畫都顯示了人們從不同角度,試圖改善衣物與環境的關係。



然而,在我們的初期使用者經驗研究中,觀察到的現象,也提醒著我們需要更進一步的覺察與反思解方所帶來的影響:

買新衣實在太容易,挑選二手總需要費盡心力。

讓我們反思:二手衣物的交流,對於整體衣物對環境的影響,是否只能是杯水車薪的努力?

「循環,就是要讓終點再成為下一個起點。」要讓衣服的生產-消費-使用-回收-再利用真正接成一個「循環」,必須靠各個上、下游廠商、消費者,材料專業的研究室等等全面的合作。



關於衣物循環的大哉問,我們思考著:

如何有效減少(Reduce)、重複使用(Reuse)、回收(Recycle) 臺灣人的成衣?


聽起來雖然有點陳腔濫調,但此刻的我們真正了解:唯有全方面的合作與投入才是讓「循環」發生的可能。這絕對不會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期待社會設計的工具能幫助我們繼續探索衣物循環這個議題時,能夠有更多層次的眼光、對使用者抱持更深的同理,並透過促進社群對話與共同創造的空間,帶來更多 win-win 的可能!

117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