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jicosocialdesign

是夥伴,不只是同學

已更新:2022年12月14日

109-1 社會設計專案實作 回顧


文、圖|陳睿奕




「鈴~鈴~鈴~」

熟悉的鐘聲,踏進教室,是緊張的,因為這是每個人都一定會被看見的人數,也代表每一個人的聲音都有機會被聽見。


「同學,我們要上課囉,可能要請你先離開。」

「嗯…,我其實是這堂課的學生。」安柔說


「!…」

「老師有需要幫忙的嗎?」安柔說

「那可以麻煩你幫我排桌子嗎?」正在手忙腳亂的進行課前準備。


我們的初次見面就在老師比學生還緊張的氛圍下,理解課程未來的進行方式,看見彼此對於社會設計的理解,分享最近一次的選擇故事下,順利結束。


接下來的幾週,我們跟著老師的腳步,慢慢走進議題,逐漸習慣每週的提醒信,老師像個領路人,總是快我們一步在前方等著我們,一步一步帶我們前進:專家分享、訪談、資料整合分析,直到第一次期中交流分享。


這場交流活動,我們需要完整地把我們看見,聽見的各種聲音,用精簡的方式,讓參與者理解,必須在同一個資訊平面,後續的討論才有意義。在準備的過程,會突然意識到,前幾週的自己不是為課程或是成績負責,而是對你在意的這個族群負責,聽見他們的回饋,遠比看見成績來得重要的多。


回顧的時候,發現自己比當初預期要投入的時間多得多,但都是自主加班,因為知道身旁有夥伴,不遠處有領路人在等你,這樣的你,又有什麼理由不一起奔跑呢?


當有人停下,夥伴也會放慢腳步,等待陪伴,因為知道團隊裡的每個人都需要被照顧,也都是重要的,也因此有了預期之外的收穫。


「一群會流動互補,接住彼此的夥伴」



發想解決方法是一路到期末的任務,過程裡,隱隱有一種不確定感,總覺得最後的這些點子,好像都太過普通,看起來不像一個「好的點子」,帶著這樣的懷疑甚至是質疑的我們,即將再次去面對目標族群的聲音。


身為一個設計領域的學生,看見的常態都是,關起門來,用著我們主觀的理解去做設計,甚至階段性的發表,檢核,依然是由專業領域的人給予建議,評判,我們很少真的聽見大眾的聲音,那些「好的設計」究竟是在解決問題,還是在討好掌握權力的那群人呢?


當聽見自己可能都不太相信的點子,被讚賞,被期待真的產出的時候,對於設計有了新的理解,這個產出,可能不能讓很多人眼前一亮,但可以讓一些人看見多一點光亮,我想後者才是真正對社會有那麼一點點影響,也是我理解「社會設計」跟「設計」之間最大的差別,把回應需求放在呈現之前,這是真實感受到的社會價值,而不是留在象牙塔內的自娛自樂,這或許看似不起眼,但我相信未來,會很感謝有過這樣的轉變。



曾經說過:「第一次開的課不是大好就是大壞,這堂課就是大好的那一種。」


因為雙方都在實驗跟摸索,但當我知道老師驚人的備課時間之後,就會完全理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課程質量。相信老師在這次,會找到維持質量,但又不致於累壞自己的課程設計,畢竟在這段時間裡,「影子計畫」也把過去夥伴的回饋,整理成 podcast 讓老師聽見。


「我不知道你的旅程會是什麼,但反正我很喜歡我的,也期待聽見你的。」


這堂課是彼此的幸運,我遇見了這樣的團隊,他們也因此有了各式各樣的紀錄,希望未來的我們,都會想回來看看現在的自己,記得這些一起經歷過的故事。


「彼此都是彼此的不可或缺。」(特別是疫情期間)


「這就是夥伴吧 !」




112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